【村治·百村行记(34)】让群众幸福“满格”
- 作者:张恒 黄飛鸿 陈豪
- 发布时间:2024-11-24 14:19:34
【开栏的话】
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,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,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。
贵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,以“黔进先锋·贵在行动”为总载体,创新基层治理方式、健全基层治理机制、汇聚基层治理力量,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。贵州日报聚焦我省基层治理的创新做法、典型案例、优秀人物,走进100个村开展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,推出“村治·百村行记”系列报道,全面反映我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。
“老陈,最近秋冬种植搞完,年底的反诈宣传、安全防范又要跟上哈,特别是只有老人在家的那几户。”
“这个放心,上周开完坝坝会,我们挨家挨户又解释一遍。”
必克村
走在贞丰县永丰街道必克村,王鹏诗迎面遇上陈盛高,打完招呼就聊了起来。
“之前村民医保报销的问题,解决了吗?”“早就咨询过医保中心,按规定给报销了。”“最近联户没有什么新情况要反映?”“没得。”“真没得?”“真没得,有问题早就找你了。”
必克村村口
对话的两人,一个是必克村党支部坡脚党小组组长,一个是坡脚组联户长,简单干脆的几句话,背后是和谐安定的场景。
乡村和谐,在于必克村灵敏的“末梢神经”。
必克村一角
多年前,必克村就通过“村委干部 村组长”的方式,聚焦治理堵点服务群众。
在必克村卫生室旁,72岁的陆德欢悠闲地给自家种的菜籽浇水,干净整洁的院坝,房前流淌着清澈河水,让他不禁感慨:“以前村里的路不好,车子一过一身都是灰,现在今非昔比,村子变得那么漂亮。”
干净整洁的村庄道路
“现在,我们的基层治理服务再次升级。”必克村党支部书记王锦诗告诉记者,村里以“党建 网格”的形式,持续下沉治理力量,优化服务模式,持续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力。
必克村议事亭
乡风文明建设,村民共治是关键。王锦诗介绍,村里以党组织为引领,制定了“十必十克”新村规,文明积分超市、红黑榜成为引导村民向上向善的载体,院坝会、议事亭让“村里事”变“家家事”,“村民从‘要我参与治理’转变为‘我要参与治理’,主人翁意识大幅度提高。”
村规民约
今年59岁的危永兴是必克布依小打队的成员,每逢“三月三”“六月六”重要节日,就会加入村里的文艺志愿队开展表演,“这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文化,文艺队的组建,让布依文化得到了更好地保留。”
作为布依村寨,必克村通过深入挖掘村史村事,打造青少年劳动科技教育实践基地,定期邀请寨老为青少年讲解村史村事,组建舞龙舞狮队、布依山歌队、布依小打队等文化队伍,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。
文艺志愿服务队开展表演
在必克村,与新型文化艺术志愿队一样,还有新型党员先锋志愿队、新型卫生环保志愿队、新型夕阳服务志愿队,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。
文艺志愿服务队排练八音坐唱(郭泽玉 摄)
与此同时,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必克村以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、用得上的实事,进一步激活乡村治理的“末梢神经”。
以奖代补的方式,群众围绕“一分三净五改”积极主动参与宜居农房改造,对164户进行改通风、改采光、改厨房、改卫生间、室内功能区分、室内墙面清洁及庭院改造,人居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提升。
必克村村委会
以“党支部 专业合作社 致富带头人 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培育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经营主体,因地制宜发展种桑养蚕产业。目前,已建设蚕房2240平方米,种植桑树460余亩,带动239户村民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。
必克村
“房子变成大平房,道路硬化了、变宽了;房前屋后改庭院、建菜园,养花种菜;村里的老人都在广场上下象棋、讲故事、跳广场舞……”在必克村活动室内,曾经的村党支部书记、年过八旬的陆德珍话头一茬接一茬。
“接下来我们还会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,让产业更兴旺,人心更齐。”30岁的王锦诗一边虚心地向着前辈“取经”一边说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
张恒 黄飛鸿
海报 陈豪
编辑 徐微微
二审 杨韬
三审 庞博
-
2024年的暑假,14个来自北京、上海的孩子在贵阳进行了一场拥抱清凉夏日的深度体验。
2024-08-26 22:35:42 -
水车不断转动,蝉鸣伴随着浓郁的稻香宣告着秋天谷物的丰收。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,因紧邻“村ba”发源地台盘村,其依山傍水、景色宜人的环境特点,被誉为“村ba”的后花园。
2024-08-26 21:56:24 -
今年以来,贵州坚持就业优先战略,实施“六六就业稳岗计划”,强化省外省内就业服务“一张网”建设。
2024-08-26 20:04:36 -
开阳热电联产及配套项目是贵州省兴建的第一个集中供热项目,是为开阳工业园配套建设的省重点工程项目。
2024-08-26 19:41:32